书院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书院概况  承淡安先生
承淡安先生

 

承淡安(1899-1957),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中医教育家,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现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校长,现代针灸学科奠基人。在近代民族危亡和传统针灸行将湮灭之际,承淡安以复兴绝学为己任,积极投身时代洪流,将个人前途融入家国命运,弘扬提高针灸学术,匡世济民广育英才,为针灸医学的传承创新发展和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模式的创建做出了卓越贡献。


1899年,承淡安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的一个中医世家。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承淡安和当时的许多年轻人一样为新奇的西学深深吸引——全新的诊治施药方式、解剖学病理学等现代医学知识,让自幼接受中医启蒙的承淡安耳目一新。他转而学习西医,而对针灸等中医诊治方法不以为然。直到1923年的一场大病,改变了承淡安一生的轨迹:缠绵病榻数月、遍服中西药物不见效而最终被其父一根银针治愈的承淡安终于摒弃偏见,一边从零开始学习针灸,一边积极探索将现代解剖学知识与传统针灸理论融会贯通。此时,距离清朝道光皇帝下诏令禁止太医院使用针灸已有百年。

 

续绝学:一片丹心育英才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证学习和独立应诊,充分体悟到针灸临床价值的承淡安更加坚定了复兴针灸的信念。在动荡时局下,针灸疗法“廉、便、验”的优势突显,亟宜推广以利民生。经历了民国初期《废止中医案》的重创,承淡安认识到,中医血脉之延续关键在于人才。在针灸医术、学术几近湮没之际,他矢志复兴针灸,每天上午门诊、下午讲课,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开始了对针灸人才培养和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

1928年,承淡安与同仁创办苏州中医学校;1930年,成立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开始函授教育;1933年,创办我国最早的针灸学术期刊《针灸杂志》;1935年,设立中国针灸学讲习所,1937年更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并开展学历教育,加上1936年设立的针灸疗养院(针灸医院),形成了医教研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为进一步探索现代院校教育模式和针灸学理,其间承淡安还赴日本考察多所针灸学校的办学建制和课程体系设置,甚至以学生身份申请入校求学。

济世活人、办刊著书、广育英才,在民族危亡的年代里,在这个内向、不善言辞的青年心中,“小银针”承载的是他满腔济世利民、强国兴邦的“大道义”。

 

践初心:一腔热血报国志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侵华日军的飞机将位于无锡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夷为平地。不愿被日寇奴役,承淡安毅然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一路西迁入川。颠沛流离之际,目睹沿途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他疾呼,国难当头,各行各业都应为抗战救国出力献策,“针灸也能抗日!”“战争时期,药物来源困难,针灸术可代药物疗病,有过之无不及之伟效。”为此,他每到一地坚持为百姓看病,对穷苦百姓免除诊金,同时开设短期或临时针灸培训班培养人才,有效缓解了后方缺医少药的困境。他还将凝结其半生心血的著作《中国针灸学讲义》付印,“亟应将斯学公开,以利民生。”

在承淡安的影响下,重庆后方救济中医医院专门组织了学习班,邀请其传授针灸疗法。西迁10年间,承淡安共培养学员400余名,将“针灸救国”“教育报国”的炽热理想化为实践。

 

兴学术:衷中参西谋创新

基于兼容并包的中西医学背景,承淡安将现代解剖学与传统腧穴学相结合,阐明腧穴部位和功能特点;借鉴西医方式,规范病历和诊疗记录,以可验证的方法和数据来检验针灸疗效。“值此科学时代,道不出理,何能使众人谅解而深信?”承淡安在其《关于中医研究方法学上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详细阐释了科学助力中医学术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在汇通中西医学之后,承淡安亦更加坚定了传承、发展中医的自信,提出“衷中参西”方是复兴之路。“夫西洋医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学术,自有其江湖不可废之故。”他毕其一生都在追求针灸“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立足中医传统理论,不断加以整理提高”的执中守正、学术至上理念,成为承淡安开展中医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而其“以旧学为根据,用科学作化身”的传承与创新理念,也鲜明地体现在承淡安晚年最重要的事业——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的创立上。

 

担使命:甘为初心付此身

1954年,承淡安受命来到南京,筹办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解放前,传统中医药在社会上和医学界受到排斥,中医药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求,中医科学性饱受质疑,中医药学一度面临风雨飘摇、存废立亡的危险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支持发展中医,承淡安等一批大江南北的名中医备受鼓舞,积极响应党中央培养中医、提高中医的号召汇聚南京,以深厚的民族自信、中医自信、文化自信,创办了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承淡安任学校首任校长。在第二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承淡安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发言表示,我们医务工作者,必须为完成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中国人民光荣的历史任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现传统中医师承模式向现代院校教育模式的转换,在当时是一项开创性、奠基性的工作。在承淡安强烈的家国情怀的感召下,一批创校先贤们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按照党的中医方针、党的教育方针为培养中医、办好中医高等教育探路。他们既尊经崇典,又融会新知,以开放胸怀进行改革创新,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发掘凝练中医药学的教学学术体系,组织编写了第一套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了第一批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师资。“那是存亡续断、守正创新的复兴史,也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史。”中医界人士感言。

从动荡年代走来的承淡安,始终深怀“针灸救国”“教育报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复兴祖国传统医学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即使备受病痛困扰也不愿放下手中工作,甚至曾请学生将病榻上的自己抬上课堂授课。承淡安半生都献给了中医和中医教育事业,他以匡时济世的家国情怀,视针灸复兴与民众幸福、国运隆盛为一体,苦心孤诣地践行着复兴针灸、教育报国的宏大理想。“既抱定鞠躬尽瘁于中医学术,死亦无恨矣。”1957710日,时年58岁的承淡安溘然长逝。


 --转自20191014日《新华日报》

 


Copyright © 2024 南京中医药大学 苏ICP备11032525号-1
技术支持:南京中医药大学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中心
地址:南京仙林大学城仙林大道138号 邮编:210023